最合適自己的健康檢查項目及內容,建議可以從6大指標方向評估︰檢視個人病史、自覺症狀的察覺、生活環境與習慣對健康危害的認識、家族病史調查、每次檢查後續追蹤,最後搭配專業諮詢,才能符合自己的健康期待,找出完美方案。
一般建議 30 歲起可以進行第一次全身健康檢查,而 40 歲以上未滿 65 歲者,一般沒有家族史等應該至少每 2-3 年接受一次健檢,壓力大、癌症及慢性病家族史者建議每年進行一次。並針對高風險項目持續追蹤,65 歲以上則應該每年做一次檢查。
健檢項目百百種,我們無法從頭到腳全數列出,但可以針對上述提及的幾個較為重要的癌症、心血管疾病、慢性病,來為你介紹相對應的檢查項目有哪些。
受檢前至少禁食8~10小時,主要是讓胃內食物排空,讓上腸胃道攝影不受食物留滯影響影像,而血糖、血脂肪、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前進食會影響檢測數據,所以禁食8小時才能做出正確的檢驗結果,做健康檢查需禁食食物及水份是一項基本觀念。
不用,慢性病患者在接受健檢前,仍應繼續服用藥物,不須中斷,其檢驗數據可做為醫師的用藥參考。
感冒時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反應,可能會使白血球數目上升,至於其它檢查並不會有太大影響。
依檢查結果及報告醫師建議而定。一般若有瘜肉或發炎細胞,建議次年需追蹤。若檢查結果正常,可每3年檢查一次。如有大腸癌家族史,可增加檢查頻率。
女性貴賓若遇生理期,仍可執行大腸鏡檢查,但「尿液檢查」及「婦科檢查:子宮頸抹片檢查」等項目,則不建議當日施作,將會另行安排時間預約補檢。
執行胃幽門螺旋桿菌碳-13尿素呼氣檢測前須禁水禁食2小時以上。
現代醫療常使用藥物來控制症狀和疾病,雖能短暫讓病情獲得到控制,但卻無法「從源頭根絕疾病」,把病醫好。疾病的發生絕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,而是錯綜複雜的關係鏈交織而成。除了症狀的控制,功能醫學更想知道你為什麼生病?能不能解除生病成因?透過個人化的功能醫學的門診,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、用藥、健康狀態和生活習慣找出疾病根源,再透過合適的檢驗和治療計畫,讓身體恢復正常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