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項研究追蹤了 16 位選手,並在比賽前、比賽結束時(30 週後)與 6 年後 測量他們的 體重、體脂、肌肉量以及靜息代謝率。結果顯示,比賽結束時選手們平均減少 58.3 公斤的體重,而他們的靜息代謝率(RMR)也同步下降了約 610 kcal/day。這代表身體在快速減重後自動降低能量消耗,以應對長期的能量短缺。然而,6年後,這些選手平均回復了41公斤的體重,但令人驚訝的是,他們的靜息代謝率仍然比比賽前低704 kcal/day,顯示即使體重回升,代謝適應仍然持續存在。此外,研究發現,那些能夠成功維持較多減重成果的選手,反而面臨更嚴重的代謝適應,這意味著他們的身體持續「節能」,讓維持體重變得更加困難。
越減越難瘦? 小心瘦素、甲狀腺激素悄悄讓代謝變慢
在減重過程中,荷爾蒙的變化是造成代謝適應的核心因素之一。李思賢指出,首先,瘦素(Leptin)作為調節食慾與代謝的重要激素,在減重時會大幅下降。由於瘦素主要由脂肪細胞分泌,其濃度與體脂量成正比,因此當體脂減少時,瘦素分泌也會降低。瘦素的下降不僅會增加飢餓感,還會降低能量消耗,使得身體更難以持續減重。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在減重一段時間後會感覺食慾大增,甚至出現暴食行為,導致體重回升。
此外,甲狀腺激素(T3和T4)在減重過程中也會下降,而這些激素對於維持基礎代謝至關重要。當T3和T4減少時,身體的整體能量消耗會降低,導致RMR持續低於應有水平,即使體重回升也無法恢復正常代謝。此外,胰島素水平的降低 可能會影響血糖調節,並進一步促使身體儲存更多脂肪,形成惡性循環。
破解減重陷阱 3招避開「代謝變慢」關卡
既然代謝適應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生理機制,我們該如何減少這種影響,讓減重變得更有效率?李思賢建議,首先,避免極端低熱量飲食是關鍵。快速減重,特別是每週超過1.5公斤的減重,會讓身體進入「省能模式」,加速瘦素與甲狀腺激素的下降,使代謝適應更加嚴重。因此,較理想的減重速度應控制在每週0.5至1公斤之間,以減少身體的能量危機感,避免強烈的代謝適應反應。
另一個重要策略是增加蛋白質攝取,以減少肌肉流失。由於肌肉是影響RMR的主要因素之一,若在減重過程中流失過多肌肉,則會讓基礎代謝進一步下降。因此,每天應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,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1.2至2.0克的蛋白質,例如肉類、魚類、蛋類與乳製品等。此外,搭配適當的阻力訓練,如重量訓練或自體重量訓練,能夠有效保留肌肉量,減少代謝下降的影響。
此外,避免長期熱量攝取過低也是關鍵。如果長時間維持極低熱量飲食(每天少於1000 kcal),身體會進一步降低代謝率,即使之後恢復正常飲食,RMR也不會立即回升。因此,循環減重策略,例如採取8週減重後2週熱量維持期的模式,可以讓身體有機會適應較高熱量攝取,降低代謝適應的影響。同時,在減重期間維持一定的活動量,例如每天步行8000至10000步,或每週3至5次的有氧運動,也能幫助身體維持較高的能量消耗,減少 RMR 的下降幅度。
打造新代謝平衡 才是真正瘦身成功
李思賢強調,這項研究清楚地告訴我們,減重不只是「瘦下來」,更重要的是如何長期維持體重。許多人覺得減肥很難,維持更難,這正是因為代謝適應會讓人在減重後變得更容易復胖。但這並不代表減重後一定會復胖,只要透過正確的方式減重,避免極端低熱量飲食,並搭配足夠的蛋白質攝取、阻力訓練與適量運動,就能有效降低代謝適應對體重維持的影響。減重是一場長期的戰鬥,重點不在於「快速」,而是如何讓身體找到新的平衡點,打造真正健康的體態。